close

把屬於上帝的還給他, 因為你及你的所有都是他的。

如果一個富人不肯把他的財富作佈施, 財富就不會給他帶來榮耀。

——— 《塔木德》

在世界各國的商人中, 猶太人是最有社會意識的商人。他們最願意用捐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幾乎所有的猶太商人都有過巨額的捐贈。

施格蘭王國的山姆·布朗夫曼是加拿大猶太共同體的“ 俗界” 領導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 奮不顧身” 地解救歐洲猶太難民。他們整個家族一年通常要為慈善事業捐獻150 萬美元。

埃特蒙·羅思柴爾德曾為巴勒斯坦猶太移民區花費了1 000 萬英鎊。

修建土耳其東方鐵路的莫里茨·赫希男爵作為有成就的猶太人, 曾捐助1 億美元。

南非鑽石商巴奈·巴納特為醫院、孤兒院提供捐贈, 建造了約翰內斯堡猶太教會堂。

上海猶太富商維克多·沙遜為避難上海的猶太難民一次捐款15 萬美元。

至於像雅各·希夫和倫敦羅思柴爾德這樣的猶太共同體領袖的有形無形的捐贈資助, 更是不計其數。

19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初期, 俄國銀行家金茲保家族從1840 年創立第一家銀行起,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 在俄國開設了多家分行, 並與西歐金融界建立了廣泛的業務關係, 發展成為俄國最大的金融集團, 其家族成員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茲堡家族像其他猶太富豪一樣, 在其發跡過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

他在獲得俄國沙皇的同意下, 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猶太會堂。

1863 年, 他又出資建立俄國猶太人教育普及協會; 並用他在俄國南部的莊園收入建立猶太農村定居點。金茲堡家族第二代繼續把慈善工作做下去, 曾把其擁有的在當時歐洲最大的圖書館捐贈給耶路撒冷猶太公共圖書館。

美國猶太商人施特勞斯, 從商店記帳員開始, 步步升遷, 最後成為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的總經理, 20 世紀30 年代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他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動。除了關心公司職工的福利外, 他曾多次到紐約貧民窟察訪, 捐資興建牛奶消毒站, 並先後在美國36 個城市給嬰幼兒分發消毒牛奶。到1920 年止, 他捐資在美國和國外建立了297 個施奶站; 他還資助建設公共衛生事業, 1909 年在美國新澤西州建立了第一個兒童結核病防治所; 1911 年, 他到巴勒斯坦訪問, 決定將他1/ 3 的資產用於該地興建牛奶站、醫院、學校、工廠, 為猶太移民提供各項服務。

猶太商人如此樂於做善事, 實際上也是一種生意經。他們大量的捐資為所在地興辦公益事業, 對他們開展各種經營十分有利。有些猶太富商由於對所在國的公益事業有重大義舉, 獲得了國王的封爵, 如羅斯查爾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勳爵爵位。有些猶太商人還獲得當地政府給予優惠條件開發房地產、礦山、修建鐵路等, 賺錢的路子得到拓寬。

猶太裔人熱心捐錢辦公益事業, 歸根到底是一種行銷策略, 為企業提高知名度, 擴大影響, 博取消費者的好感, 起到重大的作用。目前這種行銷策略已廣為人知和廣為企業所應用, 猶太商人高明之處在於100多年前已率先採用。

這種行銷策略也與猶太民族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有很大的關係。

《聖經》中就明確規定, 以色列人必須將收入的1/ 10 作為向上帝的獻祭, 其中包括供養祭司階層、用做宗教禮儀的, 也包括由族人分享的。除此之外, 還有諸如留1/ 10 地塊上的莊稼不要收割, 收割時故意遺落一些供人拾取, 以及在安息年( 7 年一次) 不耕作, 也不管理葡萄園、橄欖園, 任憑地裡的東西自生自長, 供人拾用。

每當安息日到來之前的週五黃昏, 猶太家庭的母親們必定會點燃蠟燭, 父親則將手放在孩子們的頭上吟誦祝福。此外, 每個猶太家庭裡都有一隻上面寫著“ jewish national fund” 的捐獻箱。在吹熄蠟燭的時候, 孩子們便將父母所給的硬幣投入箱中作為慈善之用。這是在教導孩子從小行善。週五午後, 窮人們四處拜訪富有人家乞求施捨。有的父母看見有人上門乞討時,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慈善心, 並不直接把錢施予窮人, 而是通過孩子的手取錢用以救濟行善。

在所有這樣的安排中, 猶太人都有一條明確的原則, 即有錢人向窮人盡“ 公共義務”。用《聖經》中上帝的話來說就是: “ 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 所以我吩咐你說: ‘ 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

這種制度在猶太民族進入大流散之後, 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無論什麼地方, 只要有一個完整的猶太社群, 就必有自己的教會堂, 教會堂中必有一個猶太人稱為“ 司幕” 的救濟員, 以解決猶太人一般日常需要。

在他出外經商時, 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那裡有猶太社群, 他就會受到該集體的熱情款待。如果他們的船隻遇險, 附近猶太社群就會主動幫助他們脫險; 而要是他們不幸落入海盜之手, 那麼附近社群還會花錢將他們贖回來。在中世紀時, 海邊的猶太社群中一般都設立了專門用來贖還被擄掠猶太人的基金。

通過這樣一種傳統, 猶太民族主要借助富人的錢, 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商人們的錢財, 把流散的猶太人聯繫起來。更重要的是, 在每個猶太人, 尤其是有錢的大商人頭腦中有了這樣一個觀念: 慈善就是公義。他們自覺地把捐贈作為協同整個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一個機制。

所謂的“ 慈善” 不是猶太人的說法, 在他們眼裡, 這樣的行為只是一種“ 公義”, 捐獻, 也就是捐獻一定數量的錢是每個猶太人必須履行的“ 公共義務”。

在猶太人看來, 不及時捐助窮人與犯罪無異。猶太典籍《米德拉西》裡記載如下典故:

有個瞎子乞丐坐在街角, 兩名男子行經此地, 一名男子拿出一枚銅板施予乞丐, 另一名男子則無任何表示。死神當場現身, 告訴兩名男子: “剛才把銅板施予這個可憐乞丐的人, 此後50 年間不必怕我。但是另外一名男子馬上就得死!” 那名缺乏愛心的男子聞言連忙求饒: “ 請再重來一次, 我將對那個乞丐施捨銅板。” 死神冷然拒絕: “ 來不及了! 乘船出海之時, 豈有等到船已出海, 再來檢查船底是否有漏洞的道理?”

同樣, 《塔木德》上也記載道:

納烏細一次趕著兩頭驢子出門, 一頭驢子馱著食物, 一頭驢子馱著水, 遇到一個窮人。窮人向納烏細乞食, 納烏細說: “ 等我把東西都卸下來吧。” 東西還沒有卸下來, 窮人就死了。納烏細請求上帝降罪於自己, 讓自己的眼睛失明了, 四肢斷了, 身上長滿了癤子。猶太人從小便用這樣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 培養他們救濟窮人的善心。

猶太人洛克菲勒, 變成當時世界首富的時候。別人勸他把這些錢留給他的孩子們, 洛克菲勒激動地回答: “ 這些錢是從大眾那裡來的, 因此也應該回到大眾那裡去, 到它們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去。” 洛克菲勒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洛克菲勒基金會”, 他幫助成千上萬的食不果腹的孩子, 讓他們可以吃上飯, 並且讓他們上學接受教育, 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主要投資在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上面。他的基金會先後投資達7. 5 億美元, 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

而且他還讓自己的孩子們盡可能地把錢花在那些需要它的人們身上, 他的孩子們秉承了他的願望, 整個洛克菲勒家族的捐款和贊助達到了10 多億美元。

在洛克菲勒知道了密西根湖湖岸的一家學校因為抵押權而被迫關閉時, 他立刻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援助它, 將它建設成為目前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

他也盡力幫助黑人。像塔斯基古黑人大學, 需要基金來完成黑人教育家華盛頓·卡文的志願, 他毫不遲疑地捐出鉅款。他也幫忙消滅十二指腸蟲。當著名的十二指腸蟲專家史太爾博士說: “ 只要價值5 美分的藥品就可以為一個人治癒這種病———但誰會捐這5 美分呢?” 洛克菲勒捐了出來。後來, 他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無知。

洛克菲勒深知全世界各地有許多有識之士, 進行著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但是這些擁有高科技的工作, 卻經常因缺乏資金而宣告結束。他決定幫助這些開拓者———並不是“ 將他們接收過來”, 而是用他的金錢資助。1915 年, 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中國醫學委員會, 由該委員會負責在1921 年建立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 這所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現代醫學人才。

他的贊助給慈善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在他之前, 富有的捐贈人往往只是資助自己喜愛的團體, 或者遺贈幾棟房子, 上面刻上他們的名字以顯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為則更多地致力於促進知識創造和改善公共環境, 其影響也更加深遠。在他死後, 一位曾經審問過他的檢察官這樣評論: “除了我們敬愛的總統, 他堪稱我國最偉大的公民。是他用財富創造了知識, 舍此更無第二人。世界因為有了他變得更加美好。這位世界首席公民將永垂青史。”

洛克菲勒的這些慈善舉動, 有力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 給予,也是一種幸福。”

“有錢是好事, 但是知道如何使用更好。”《塔木德》中這樣記載著。

猶太人認為, 提供幫助是“富人的責任”, 獲得幫助是“窮人的權利”。在長期流亡的艱苦歲月中, 猶太富人往往自覺地替窮人掏腰包,接濟貧窮在猶太人中成為一種社會習慣。哪怕是家無三餐的窮苦猶太人, 也都保存著一個攢錢的小盒子, 準備施捨給比他們更窮的人家。

猶太社團裡必定會有慈善機構, 這些慈善機構都是靠著富裕的猶太人的捐助來維持的。在每週不同的日子裡, 窮苦的猶太學生分別到不同的猶太人家庭中去吃飯, 以便使得這些學生能夠安心讀書。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在一些龐大的猶太共同體, 如英國倫敦或美國紐約的猶太共同體中, 最大最多的機構也許就是從事慈善救濟和募捐的機構。它們不單保證了共同體成員的需要, 而且在其他共同體處於危難之中, 或面臨大量移民時, 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援與資助。

每當以色列處於戰爭之時, 海外猶太人的捐款便會潮水般地湧來。

除了現金和支票, 人們還會送來房屋和汽車加油站的契據。婦女會獻出自己的戒指和首飾。孩子會獻出自己積攢的硬幣。一個老人甚至獻出了他的全部財產: 30 美元6 角9 分。猶太教神學院的一位教授給募捐組織送來一張2. 3 萬美元的支票。他附帶在便條上所寫的一段話, 最具代表性地體現了“ 慈善乃公義” 的巨大感召力:

“我們願以任何方式説明你們, 只要你們覺得可行, 我會心甘情願地奔赴以色列, 換下別人去完成其他任務。”

猶太人的慈善概念可以說在死於20 世紀30 年代的一個猶太婦女的墓誌銘上得到體現:

她向學者贈送《聖經》, 向被盜者贈送祈禱書。

她經常邀請窮人去她家一起用餐。

她親自為赤身裸體的人穿衣, 並為窮人準備了數百件襯衫。一位普通的猶太婦女尚且如此, 猶太富人當然更不能等閒視之。

被譽為當代最慷慨的慈善家的伊沙克· 沃夫森是一個蘇格蘭猶太人, 也是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 大宇宙百貨公司” 的總裁。該公司擁有3 000 多家零售商店, 同時涉及銀行業、保險業、房地產及水陸運輸業等。1955 年, 沃夫森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 並在以後的20年間為教育機構提供了4 500 萬美元的經濟資助。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向他頒發了榮譽學位證書。

羅森沃爾德曾為美國28 個城市的“ 基督教青年聯合會” 和美國一些貧困地區建立鄉村學校提供資助。為解決芝加哥黑人的住房問題, 他出資270 萬美元, 還分別為芝加哥大學、芝加哥科學和工業博物館各捐贈500 萬美元。1917 年, 他創立了“ 朱利斯· 羅森沃爾德基金會”,基金總額為3 000 萬美元, 並且按照他的要求, 本利必須在他去世以後的25 年內用完。羅森沃爾德向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捐獻了75 000 件雕塑與繪畫作品。他還曾向“國會圖書館” 贈送了約2 000 冊珍貴圖

書, 其中有許多是印刷術發明後的首批印刷品, 另外還有許多手稿。為此, 他被讚譽為“ 美國文化史上最值得稱頌的英雄⋯⋯人民的最大施主之一”。

在美國20 世紀90 年代末期的股票大潮中, 新一代的超級富翁們應運而生。儘管後來的經濟形勢很不景氣, 但是他們對慈善捐助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從1990 年以來, 個人慈善捐款的數額從1 100 億美元增加到2001 年的1 640 億美元, 幾乎增長了一半。

1999 年,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他為改善貧窮國家的衛生保健, 建立了170 億美元的基金會。蓋茨和他的妻子已經為這個基金會投入了256 億美元, 占他們現有財產的60%。這個基金會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基金會。

在最近一期《商業週刊》中, 評選出了現代50 位最慷慨的美國慈善家, 比爾·蓋茨又一次名列榜首。

美國慈善捐款前10 名(按捐款總額排名)

1. 比爾·蓋茨夫婦

2. 左頓- 貝蒂·摩爾

3. 詹姆斯—維吉尼亞·斯道爾斯

4. 艾利·伯朗頓

5. 沃頓家族

6. 喬治·索羅斯

7. 戴爾夫婦

8. 泰德·特納

9. 保羅·艾倫

10. 唐納德·布雷恩

 

※塔木德版本眾多,作者未知,內容皆為網路轉載。

人生有起有落,願一同探討,可於粉絲團留言。

arrow
arrow

    一仙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